德国艺术文化丰富,但如果要说出一个可以让所有人都能够欣赏的门类,应该是非德国音乐莫属了。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哲学家的原著如同天书、德国的北方画派又不算同比之下的优势门派、大文豪的文字也多有晦涩之处。唯有那钻入耳朵的音符,才是能够慰藉每个人心灵的良药。
在这场音乐之旅中,有一个城市绝对不能错过,那就是莱比锡。
莱比锡这座城市是德国东部最大的城市之一,它的文化内涵和我们熟悉的德国日耳曼民族有一定的区别。也许正是因为这里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莱比锡的空气都是自由的。
早在1268年,这座城市就获得了王家特许状,人们被允许在此开设自由市集。南来北往的商人云集于此,构成了中世纪并不多见的繁荣的商业景象。此后的各代统治者都对这座城市宽容有加,将这里发展成了一座以交易、博览为经济重心的商业都市。
正是在这样一座充满俗世风情的城市里,属于俗世的音乐家巴赫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巴赫最擅长的巴洛克式音乐在当时正在被新崛起的洛可可和古典主义音乐所取代,巴赫那华丽完美的复调技巧被时人认为是土老帽。
所以巴赫在莱比锡的圣多玛教堂其实更多是被当作一个管风琴师和音乐教师,他的地位来自于后来同样在莱比锡流连的天才音乐家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巴赫去世79年之后,门德尔松在莱比锡偶然发现了《马太受难曲》这部长达3个小时的清唱剧。他立即被老巴赫美妙的音符所吸引,并在莱比锡重新演绎了这首曲子,让巴赫在国际音乐界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光辉形象。
13年后,已经名满天下门德尔松开始在莱比锡创建莱比锡音乐学院。这所学校真可谓是人才济济,其教师有门德尔松、舒曼、雷格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雅纳切克、阿尔贝尼兹、里希特都在这里进修。
说到莱比锡音乐学院,还有两个不得不提的人就是舒曼夫妇。舒曼先生写钢琴曲,舒曼太太把它变成活生生的音乐。他们一个谱曲一个弹奏的场景,至今仍然在莱比锡老市政厅博物馆的三楼展示。所有爱音乐的人,都不能错过这里的陈列。
和舒曼几乎同时出生的瓦格纳是地道的莱比锡人,只是他在莱比锡大学学完作曲课程之后,觉得这座城市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便背井离乡地前往了维尔茨堡。这里是巴伐利亚州的重镇,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自己终身的大粉丝路德维希二世。
德国音乐的传承呼应着欧洲近代艺术的不断更迭。文艺复兴之后,华美的巴洛克、精巧的洛可可、沉稳的古典主义、挥洒自如的浪漫主义都在从各种角度表现着人们思想的激烈冲突和升级。
德国的音乐家在这片热土上此起彼伏地热情创作着,他们留下的音乐遗产就好像是考察那段辉煌而巨变时光的活化石,永远等待着有心人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