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多少琴童,因为考级作品合集中的这曲《阿拉伯风格曲》,而爱上德彪西;却也不知有多少琴童,对于印象派的作品的演奏与了解,也因为考级的结束,而止于这首《阿拉伯风曲》。
翻阅曾经每年被其折磨一次的钢琴考级作品名单,这首《阿拉伯风格曲》真像一个异类,与其相伴的是数不清的巴赫创意曲、法国组曲,是肖邦夜曲、波兰舞曲。而即使是没有太多阅历的琴童,即使是每天陪着琴童练习的家长,也可以明确的知道:这首曲子不一样!它更好听!
但要是谈起如何理解《阿拉伯风格曲》其名其曲
恐怕多数琴童头脑里的画风都是这样的
烤肉很好吃,阿拉伯小哥也是帅气逼人,但美食与帅哥,这和德彪西作品里的弯弯绕绕,朦朦胧胧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首《阿拉伯风格曲》与我们通常见到的阿拉伯人、与寸土寸金的迪拜、阿布扎比几乎没有关联。若是一定要用一张图片来概括,那应该是这样的……
这得从《阿拉伯风格曲》的英文名 Arabesque 说起了……
Arabesque,在韦伯斯特大辞典的专业释义中,特指“涡卷线状图案”,或“阿拉伯风格的图案”,而从这种弯弯绕绕的图案,引申出的乐曲形式,同样也被称为Arabesque。
对于这样的作品,与其想象迪拜的纸醉金迷。不妨想象,一群舞者,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的水墨画一般,要在一张空白画布上,用舞蹈,绘制一幅“涡卷线状的,阿拉伯风格的图案”。
伴随着音乐的每一个弯弯绕绕的短句,舞者们绘制出一段段,弯弯绕绕的圆弧。音乐的句子长,则圆弧长,句子短,则圆弧也相应缩短。而当音乐结束时,这幅由无数圆弧组成的“阿拉伯风格”的图案,也就绘制完成。
除去作品本身的解读,演奏乐器的不同,也能带来不同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