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3_154354_019.jpg 20160523_154354_019.jpg](/Upload/2016New/05/23/6359961514169412859415832.jpg)
上个月,乐童音乐推送了一篇由联合创始人郭小寒所写的文章,名为《那些欠我稿费的摇滚杂志都是怎么死的》,里面提到了14本音乐相关的杂志。那是属于上世纪80-90年代乐迷特殊的记忆,有的乐迷因此走进音乐行业,有的乐迷因此成为这些杂志的一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音乐行业的衰落,音乐杂志们也渐渐消失了。对于曾经通过音乐杂志感知世界的乐迷来说,这种自然消亡显得沉重而深刻!中国许多东西都改变了,互联网在变革用户阅读习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毁灭了年轻人的思考力和注意力。
如今,乐童音乐创始人马客希望有所改变,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发力内容的关注点定在了引进权威音乐杂志上。尽管当下,投资实体杂志看上去并不是一门划算的生意。
“我们做杂志,是因为我们觉得这件事有价值。我曾经因为那些杂志才有了更开阔的眼界去了解世界,现在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些产品。我们希望通过在这个阶段用更精品的内容,引导用户去了解音乐、消费音乐。”
为了利于在朋友圈宣传这本杂志,团队甚至起了一个这样的知音体标题:《他连续创业失败,不懂英文,却把西方最经典的摇滚杂志带到中国》。马客于2011年创立乐童音乐之前曾经有过创业经历,虽然其间各种坎坷,但总算坚持到现在,可以用一个时髦的词——“连续创业者”来形容他。
![20160523_154354_020.jpg 20160523_154354_020.jpg](/Upload/2016New/05/23/6359961516817918155505815.jpg)
用实体杂志提高音乐消费者转化率
UNCUT《经典摇滚音乐指南》中文版系列特辑第一季项目已经在乐童上线了一段时间,目前获得了10万元的支持资金。这本书包含权威访谈精彩实录+所有专辑深度解读+全景展现传奇人生,马客认为这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极具吸引力。
“现在这个时代,大师也好,摇滚的灵魂人物也好,他们的作品并不过时,依然在影响着无数人。”
马客认为,如果一个现在的人去评价曾经的大师,未免还是失去了真实感,这本书中的所有视角来自大师们的同一个时代,这将会是一个更权威、更有意思的角度。
![20160523_154354_021.jpg 20160523_154354_021.jpg](/Upload/2016New/05/23/6359961527774448635845357.jpg)
发行《经典摇滚音乐指南》中文版的想法,甚至早于乐童音乐创立的时间。当初马客多封邮件沟通,但没能说服原杂志的出版人,遂不得不暂时搁置计划而去做了众筹网站乐童。
现在乐童音乐经历5年的发展,马客认为它已拥有足够能力帮助自己完成数年前的想法,于是再次邮件联系了现在的杂志出版人。这一次马客最终和外方确定了中文版发行的合作——由乐童音乐与“未读”共同出版《经典摇滚音乐指南》中文版实体图书杂志。
而《经典摇滚音乐指南》正是乐童接下来发力内容的基石。据马客介绍,目前乐童正在开发一个内容相关的APP,倾向于媒体或是内容的平台,延续《经典摇滚音乐指南》“专业”、“深度”的品质,丰富产品中的内容。
在马客看来,人为推荐音乐或者说乐评人在这个时代的作用又一次凸显。大量音乐让很多年轻人无所适从,专业级、人为的推荐也将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需求。
马客认为,尽管现在播放器都会有音乐播放功能,但它依然是冷冰冰的推荐,有时候算法并不能完全符合乐迷的需求去推荐音乐。所以像落网这种专注独立、风格化的产品才会有如此大量的粉丝,因为它的推荐更人性化。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产品,让消费者看到精彩文字的同时了解更多的讯息,从而促使消费者更有兴趣去听这些音乐,去消费这些音乐。”
未来乐童的媒体内容平台,重在引导消费者了解更多优秀的音乐,希望能为市场教育做出努力。与此同时,乐童也希望通过内容产品让更多用户转换为音乐消费者,为自己线上线下业务导流。
![20160523_154354_022.jpg 20160523_154354_022.jpg](/Upload/2016New/05/23/6359961532963643974297549.jpg)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以音乐众筹为切入口,乐童音乐逐渐切入到做音乐人的线上经纪服务,后来乐童又开始尝试为音乐人提供演出、衍生品、整合营销的线下服务。
去年8月,乐童完成了A轮近两千万元的融资,目前乐童音乐正在B轮融资中。
从苹果社区搬到人民美术大厦,乐童音乐的团队从最初的3人扩张到了现在50多人。据马客介绍,乐童经过去年大平台的搭建,今年把重点放在了内容方面,会继续完善各业务线,让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关于线上,乐童的业务围绕服务音乐人展开。除了最基础的众筹模式,还为音乐人提供全方面的演出服务,包括票务、主办、巡演策划、推广等等,同时也会帮助音乐人做整合营销及衍生品开发。
也就是说,除了音乐生产,乐童围绕音乐人已经提供了整个产业链的服务,目的是为音乐人营造一个“专心生产好内容”的环境。
数据显示,乐童平台上的注册用户约50万,商业模式为通过每一个众筹项目众筹金额的10%分成。在众筹项目数量方面,2015年超过360个,与2014年300多个相比,只能算微弱增长。不过到2016年至今,乐童已经完成了超300个众筹项目,预计今年全年能够完成1200-1500个众筹项目。
在线上业务发展的同时,乐童线下布局也逐渐清晰。
除了已经成为众多演出的主办方和执行方,今年6月底,乐童线下音乐空间也将正式开业,它又多了一个身份——场地运营方。
![20160523_154354_023.jpg 20160523_154354_023.jpg](/Upload/2016New/05/23/6359961535460582899358520.jpg)
![20160523_154354_024.jpg 20160523_154354_024.jpg](/Upload/2016New/05/23/6359961536771553955097526.jpg)
乐童线下音乐空间效果图
与落网服务音乐爱好者的音乐空间不同,落网音乐空间主打人与人的亲密互动,乐童音乐空间则是服务音乐人。所以在乐童的空间中,白天会是音乐人媒体见面活动,晚上再举行音乐会的首发演出,同时也会在空间里售卖音乐人的作品及衍生周边。
马客的想法是,该音乐空间将独立运营,未来参与音乐空间众筹的网友则可能是音乐空间的一名股东。
“乐童更强的是我们在这个行业的资源和整体服务理念。线下空间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服务空间,而不是一个社交场所,是乐童线上线下业务连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60523_154354_026_副本.jpg 20160523_154354_026_副本.jpg](/Upload/2016New/05/23/6359961552042347705882753.jpg)
马客说:“我们可能会更受到行业内的关注和合作,我们更在乎的是对于音乐人的帮助和服务。”
面对来势汹汹的阿里星球,马客则表示肯定会有一定冲击,但影响不大,毕竟乐童做的是音乐人的服务,会更深入也更垂直,而这一点阿里很难做到。
乐童音乐创始人 马客
马客说:独立音乐市场可能增长到5亿,但不会到100亿!
第一天开始,乐童就站在如何帮助音乐人获得更多利益和收入这个角度去创办的。所以我们选择了音乐众筹出发,只不过随着整个业务的发展,音乐众筹解决的事情并不能让音乐人脱身去专注他/她们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才想做一个经纪服务平台,针对音乐人的需要去做服务。从订票、验票、预订场地到我们现在更深度的主办角色,其实都是围绕音乐人服务在做。
包括我们现在正装修的线下音乐空间,因为音乐产业很难变成说所有收入都发生在线上,音乐人需要生产更多的内容,需要去演出。所以我们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做了线下的音乐空间,帮助音乐人更有效的提高收入。
从最初到现在,乐童平台上已经发生了超过1500个众筹项目,这意味着我们帮助了2-3千位音乐人筹到了一定的钱去做他们要做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乐童最大的价值。
在这些项目里有没有未来能够成为爆红的、或者是成为真正大师级的音乐人?我们现在没办法判断,但是只有一个更大量级的生产,才更有可能出现金字塔的尖端。
通过前面的积累和品牌的传播,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我们。尽管目前我们还没有盈利,但预计明年大概就可以盈利了。因为我们的品牌其实在布很多线,除了独立音乐部分,像酷狗、天娱、梦响当然也都在跟我们合作,说明主流市场的需求确实存在。等明年大约就到了我们爆发的时间,在这之前,我们要把整个链条连接得更好,让商业模式更加清晰。
独立音乐人的市场肯定是往上发展的,它必然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所谓的爆发和到底多大的市场我并不乐观。也许现在可能是1个亿的市场规模,那未来可能成长到1.5亿、2个亿,或者5个亿,但它不会爆发到100个亿。
我觉得关于独立音乐市场,目前可能只是处于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的状态,但其实并没那么大,还是更应该从商业角度来看我们的模式或者产品对这个产业的推动和发展。
我们看到好的IP落到不同人手里是有不同价值的,所以音乐和电影产业我觉得会有类似的结果。可能很多大家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因为不同的人做,会出来不同的市场和结果。
所以对乐童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孵化出更有价值的音乐人,让他们通过乐童的服务有更多的成长空间。
关于资本方面,乐童在前面煎熬了很长时间才拿到天使、拿到A轮。我觉得(音乐行业创业者)拿不到钱的话,首先有这个行业的问题,第二、如果说这个行业里别人拿到钱而你没拿到钱,那肯定是你做得好不好的问题,你取得的成果到底够不够资格?实际上我觉得更多应该从自身来找原因。
从我的角度来看,整个音乐产业(融资环境)比我创办乐童的时候要好得多,那个时候你去谈任何一个资本,可能一说做音乐的对方就没兴趣跟你谈了。但现在能坐下来跟你谈、去了解你的投资人已经很多了。
我认为新的创业公司,更重要的是要仔细研究你的产品是不是符合市场需求,你做的成绩速度是不是够快?如果足够快,那在你成长的某一个阶段自然就会有人关注。即使不被VC或者投资公司投资,行业内的巨头也需要完善它的服务,这时候他们也会投资一些公司。
整体来说,我觉得音乐行业创业者能拿到钱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文章转自:音乐财经
编辑:董露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