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Z Music做爵士音乐节已经12年,作为国内的老炮音乐企业,你觉得它现在处在一个什么发展阶段?
任宇清:作为一个音乐企业,我们现在仅仅是小学毕业,刚刚进入初中的状态,毕竟我们才12岁。相比世界的音乐企业,我们就是一个孩子。
国外优秀的音乐节,虽然舞台可能很简单,不像咱们这么铺张,但人家的管理相当好,爵士音乐节的手册那么厚,我们看着都眼晕,那才是真正职业的东西,我们这方面差得太多。
你去欧洲的Livehouse,用的全是特老的模拟台,但人家调出来的声儿要比你那牛逼设备的效果好得多,我们有大楼大厦,但我们没有大师,人家没有大楼大厦,但人家全是大师。
国内音乐节一直被吐槽,你觉得国内公司是不是还承载不了重量级的音乐节?
任宇清:我觉得被吐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且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被吐槽至少表明还有人在关心你。
中国的音乐节处在一个成长过程中,乐迷和主办方需要互相宽容。一方面,乐迷们要多理解主办方,如果你去国外非常大的音乐节,可能也会遇到相似的状况,而且像那种徒步走怕累,还怕风刮的,就有点夸张了,你要知道,你去的是摇滚音乐节,那你就得干点摇滚的事儿。主办方也应该多吸纳乐迷们的吐槽,就拿公共设施差,厕所少这个问题来讲,其实并不是一个小问题,都是需要主办方关注的重点。
我们的东西一概都是追求突飞猛进,当把速度作为重点的时候,质量方面自然就会有缺失,而且我们的专业人士本身就少,就像一个村里,刚刚有人才开饭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懂得经营呢。
当然每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发展计划,我觉得从产业来讲,办音乐节是一种锻炼。就像跑步一样,我们要永远把目标设定在5公里,那就只能跑5公里,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设定更高的挑战,这样才能进步,我们不办这样的音乐节,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办得成还是办不成。
中国的音乐节市场用了10年的时间,从每年几个音乐节发展到100多个,你觉得国内的音乐节市场有泡沫吗?如何看中国音乐节的快速扩张?
任宇清:我觉得泡沫不大,在欧洲,7月份的时候,会有3000多个音乐节,而且每个音乐节人都是满的,风格也不同,那多可怕啊。
没错,我记得在2004年开始做音乐节的时候,当时只有迷笛、我和摩登天空,只有我们仨,现在过了12年,已经100多个了,五一期间就10几个。不过我觉得音乐节扩张这个事得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音乐节越来越多,说明大家对这个东西认知度有了,音乐节确实把音乐带到了更多人的生活里。以前,70后可能一半人会听音乐,60后可能只有三分之一,50后可能音乐跟他们都没有关系。但现在对于90后、00后,音乐已经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了。这对于中国整个音乐产业大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中国最差的就是这个。
前几天我去瑞士看音乐节,很小的镇子,常住居民也就1500人,但是两周的音乐节,每晚去那里的人差不多达到了1万多,你能看到欧洲国家的普及度及音乐的审美水平是非常可怕的。而且随着音乐节越来越多,乐队们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中国的音乐节的确也养活了一批音乐人。
另一方面,如果说有泡沫是因为里面有很多东西是空的,不扎实。这两年音乐节在国内属于一个井喷的状态,很多音乐节的娱乐化意义已经大过它的音乐性,有点取代“同一首歌”的概念,找一个舞台,弄俩歌星,串一场就完了。现在很多音乐节都没有任何文化赋予性,纯粹就是为了娱乐,骗人钱的东西,搞得好像做音乐节非常容易赚钱似的,其实那根本就不叫音乐节。
好的音乐节要有它的文化意义和责任。你是为了上市,还是为了做音乐,尽管这两者并不矛盾,但我觉得做音乐,要有一个做音乐的良心。音乐节是一个平台,它让更多的人来听音乐,让更多的人知道台上的音乐家。
我们做爵士节,到今年12年了,尽管爵士观众的族群比较小,不会有那么大的爆炸量,但每天的人流量也可以达到3万多人,经常会有认出我的观众跟我说,谢谢你们带来这么多好的音乐。
不过,我们的增长速度是有点邪门,噌一下就这么多了。艺人的价格越炒越高,天天赶场捞钱,难免忽略作品本身,这些都是问题。
对于国内的音乐节来说,想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什么?
任宇清: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首先,你要想明白你为什么做音乐节,然后踏踏实实去做就行了。不要在开始的时候总去关注别人是怎么做的。就像你一个开店的,自己不管好自己的店,天天看旁边卖包子的生意好,就去做包子,哪天卖饺子的也火了,你又去做饺子,你肯定不会成功的,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你看摩登在国内做草莓,他知道自己往哪边走。再比如做underground的迷笛,做商业电子音乐节的风暴,都有自己非常明确的特色。很多人看到迷笛有攀岩项目,他也去那样做,但是他不明白,迷笛的精神就是摇滚,就要玩硬的,所以才会有攀岩的项目。我们也是一样,爵士节里面就会有很多复古的元素。搞不清楚就复制,只会更糟糕。
今天中午我去一个生煎包的店,这个生煎包的师傅以前是上海最出名的小杨生煎做的,后来小杨生煎被连锁化了,他不愿意就自己出来单干,天天带着一帮徒弟自己做,但是他的出品还是小杨生煎那个样子。我并不是说复制和连锁就不好,我们也在这样做,但是我们复制自己的特色。现在大家做什么都急功近利,缺乏跟别人不一样的匠心。
摄影:林豪
作者:宋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