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度记者看来,学一门乐器,特别讲究循序渐进,讲究持之以恒。从一开始学琴时,老师和家长能够很好的督促孩子每周固定最少上一次课。但是在孩子弹了一段时间,到了某一个阶段,这个“每周一次”的频率时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打折扣,有的是孩子遇到困难瓶颈;有的是孩子贪玩,学会了借口;有的是由于挫折产生了某种倦怠的心理,在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就要注意了,找出孩子不想上课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如果家长不及时发现,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每周一次”的上课频率受到影响,就会慢慢的变成从“每周一次”演变到了“两周一次”甚至“一月一次”……这对孩子学琴是非常有害的,不断琴没学好,还养成了坏习惯!
“妈妈,我曲子还没练熟,我再练一周再上课吧,你帮我向老师请请假”
分析:一句简简单单的“没练熟”,就放弃一次上课的机会,这等同于关上了一扇通往希望的大门。
首先,家长听到的“不熟”,这只是表面现象。但为什么会不熟呢?是没有掌握练习的方法而不熟?还是的确碰到困难了,不知怎么练熟?如果是没有掌握方法,老师会在上课的时候给予指点,根据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果是的确碰到困难了,那更应该总结困难后去老师那里寻求帮助。
由于每个孩子的生理结构(尤其是手部)以及心理状况都有所不同,因此即便是看似相同的外在表象,也会有不同的解决。
方法
各位家长一定要记住:去上课,学新课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解决现有的问题!只有在扫除障碍的过程中孩子才能顺利地向前迈进,去探索新的未知。
“妈妈,我这周作业多,到现在还只练过一次,我下周再去上课吧?”
分析: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孩子的借口,可能的原因是:小朋友遇到技术难点了;或对曲子有心理上的抵触;也可能到了某个阶段,进入了倦怠或是瓶颈期。如果这时候,家长选择“顺从孩子的意愿”,不进行鼓励或者给予一个明确的表态,那只会增长孩子的惰性,或是助长了孩子的“畏难情绪”。
凡是优秀的老师,除了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之外,也是一个称职的心理辅导者,是一个非常善于沟通的角色。孩子出现这样问题后,老师会根据他的心理状况,迅速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动声色地帮助小朋友克服难关。
家长如果光看表面孩子没有练琴就不去上课,反而是让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继续恶化了,同时也增加了后期调整的难度,甚至很多孩子就此失去了和音乐进一步交流的机会。
方法
如果家长确定孩子确实是作业负担重的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和老师商量,根据情况调整课堂上授课内容的比重,例如:这周将弹奏的新课内容适当减少,多进行一些乐理或是听力的辅助教学,让孩子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接受新的知识。
“妈妈,这周我们同学生日聚会,你就帮我请一次假吧。”
分析:其实这么一请假,是给了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娱乐比学琴重要。”尤其对于10岁以下的儿童而言,他们一些观念以及想法的形成,是和周围环境,也就是家长,老师以及身边的一些朋友有密切关系的。如果在学琴这件事情上,家长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例如同学生日聚会可以排挤“学琴”这件事,那么孩子会从家长的行为中探测出:“学琴是可以随意请假的,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旦让孩子形成了这样的想法,那以后无论家长软硬兼施地让孩子重视学琴,认真练琴,都很难再起到效果。
方法
尽量把课上完后再去聚会,或者跟老师商量把课程提前进行,尽量和聚会的时间错开。因为聚会就是一顿饭的时间。如果为此耽误了一个课时,导致后一周在练琴时没有新的目标,光是炒冷饭,按老办法练老内容,也会对孩子的进度产生不利的影响。
学琴并非易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及努力,更需要家长的明察秋毫。
哪个学琴孩子的路上没有血泪史?哪个成功考到十级的孩子没有感受过学琴路上的心酸?钢琴家朗朗热爱钢琴,爱得发狂,但他小时候也曾对严厉要求他的父亲说过:“我恨你。我再也不会练琴了。”学琴路上的艰辛困苦,遇到瓶颈或是进入倦怠期,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在孩子厌学,逃课,请假这些问题上,一定要明察秋毫,严阵以待,找出根本原因,解决掉,千万不要随着孩子来,不但琴没学好,还会养成很多坏习惯。